作者:羅永德 時間:2024/10/14 瀏覽次數:13
一
由我先輩在此開鑿鹽井,鄧井從此留名于世。
鄧井鎮(zhèn)的前腳起于宋代;后腳在清代乾隆設關查稅
——鄧井關*關口的聲名便灌耳于今。
二
一只腳踏在釜溪河、一只腳踩在沱江上——鄧井關
自貢出門、出川的水、陸交通要道。
兩岸街市10余里。
桅桿林立,前不見頭、后不見尾,上千泊船
直抵李家灣沱江與釜溪河兩相戀合之地。
岸上,街市茶房酒肆通宵營業(yè)。
評書藝人口若懸河,無數聽眾如癡如醉。
吼圍鼓(川劇坐唱)之聲頻傳街巷。
江湖藝人常年匯集于此,謀求勢力“地盤”。
“幫口”之間,就像藤與藤的糾纏與絞殺。
袍哥、把頭、煙館、賭場,“三教九流”混雜其里。
三
不曾忘記,30年代,船民大罷工。
驚動省府出面解決當地“提載”不公的民怨。
“患除不均”的字跡依然可見,公眾的心愿依然可視。
這一天,我不能忘記(1943年),筑起閘堰。
鹽船直航,不再在此??刻彷d,駁船銳減。
鄧井關不再是關口,鄧井關不再是繁忙。
四
登上“貫耳山”,尋覓當年的廟宇。
以虔誠之心,點起香燭,追尋香煙飄拂的旨諭。
帶上當年敬獻神靈的土陶砂鍋、罐子,上山朝覲。
期冀家里的鍋頭有煮的食物;保佑家里的罐子里有裝的糧食。